袁生慧因为同样的原因离开了行知,她没有再回来,她用另外一种方式与行知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总是跟着行知的步伐;遇到困难,总是想到行知的同事们。
在教师们的眼里,行知小学有一种吸引大家的磁力,是“离不开的家”,正像教师左灿在自己的成长日记中所写的:“我希望一辈子留在行知。”
今年,坐落于深圳市龙华新区的行知小学10岁了。10年校庆,虽没有气派的节日庆典,但一份特别的礼物足以让教师们感到高兴和自豪——今年9月,由行知小学校长满小螺兼任校长的行知实验小学开学啦。从某种意义上说,行知实验小学是行知小学的复制品,更可以说是它的孩子——带着行知小学的基因而诞生,既出于蓝,肯定会胜于蓝。
一个校长管理两所独立的学校很累,但是,从满小螺身上却看不出忙碌与疲惫。一所学校何以能生出一个“孩子”?一个校长又如何可以轻松地管理两所学校?
满小螺说,一所学校最核心的竞争力是师资。在不缺钱不缺硬件的深圳,更是如此。10年间,“年幼”的深圳行知小学能成为家长争相选择的学校,其核心竞争力就是这帮教师们。在和孩子们一起求知的路上,他们感性地行、真诚地行、智慧地行、包容地行。
10年里,无论谁来行知小学,无论早来的还是晚来的,无论教什么科目,满小螺都一视同仁地带着他们一起努力寻找心中那个教育梦。当新教师逐渐成熟并开始崭露头角时,满小螺又鼓励他们走出去,寻找更大的平台。“10年里,我看着他们努力成为一个好老师,我希望他们像种子一样,带着我们共同的教育梦,带着‘行知特质’,到更广阔的天地去播撒更多的希望。”
何为行知特质?他们的教育梦是什么?怎样寻梦?又怎样让自己成为“种子”?让我们与行知小学的几位教师一起回望他们走过的路,寻找教师成长的答案。
李庆辉:读懂每日“三问”
有人说,深圳教育界卧虎藏龙,没有“两把刷子”,也不敢南下追梦。
来深圳之前,李庆辉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一所小学担任了3年班主任,那届学生如今都已过了而立之年,却还时时挂念着李庆辉。3年后,李庆辉任教导主任,一待又3年。9年过去了,无论是带班还是做行政工作,李庆辉都做得得心应手,在当地也颇受欢迎。
初到行知小学时,作为一个有着十几年教学经验、头顶无数光环、且由中心城区转来的教师,李庆辉对自己信心满满。作为校长满小螺的同乡,他生怕自己被当作“关系户”,经常跟人讲:“虽然是老乡,但是之前我跟满校长可不认识啊。”为了避“嫌”,李庆辉总是离满小螺远远地,生怕别人“误会”。而他之所以这样在意,是因为骨子里的那点小骄傲。
不久,李庆辉发现,这所学校有点不一样。学校上上下下那种松弛的状态让他有点不解,孩子们特别放松,在他看来,少了许多“规矩”。尤其是学校各种活动之多,让李庆辉颇有微词。比如每月一次的校园演讲活动,全体学生都要参加。李庆辉就觉得没有必要,本来工作就已经很烦琐,这个额外的活动也出不了“演说家”。于是,他找到主管高阳提意见。
高阳倒好茶,不疾不徐地说:“你想想,一个人成年之后可以不写文章,但不能不讲话。我们从现在起开始培养孩子们的演说能力,只要他们在自己的起点上有提高就足够了。我们不是培养优秀的演讲家,而是要培养全民演说者。”听到这样一席话,李庆辉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也更加懂得了行知小学“公平教育每日三问”的深层含义,那就是从每一个孩子出发,为每一个孩子着想。
是否做到儿童第一?是否让所有孩子受益?会让孩子终身受益吗?李庆辉和这“三问”之间还有一个故事。一次,学校迎接重要检查,领导们在会议室围坐一席,满小螺正在做汇报。这时,学校的两个特殊儿童仿佛约好了似的,一起来到会议室:一个坐在客人旁边的椅子上,手里摆弄着桌上的麦克风;一个则直接坐在了满小螺旁边,依偎着她。此情此景,让李庆辉感到十分尴尬,听汇报的领导们也被这两个小家伙转移了注意力。唯有满小螺,似乎一切都不曾发生,继续着她的汇报。
“这个画面定格在我的脑海里很久,以至于现在我仍然可以清晰地回忆起那时的情景。大家都说儿童第一,但真正能如满小螺校长一般把这个观念融化在骨子里,真不多见。”李庆辉说,这就是他所理解的行知特质。
如今,李庆辉再次走上行政岗位,作为行知实验小学的管理者,他正在将行知6年里滋润他的“养分”释放,用心培育着另一颗爱与希望的种子。
蒋璐娜:叶圣陶口中的好老师
来行知小学之前,蒋璐娜在老家一直任教六年级,她梦想着能完整地把一批学生从一年级带到六年级。“我有许多想要和孩子们一起做的,例如一起阅读,一起朗诵,一起写书法,教给他们有用的学习方法……”
一天清晨,满小螺走过一年级四班门口,看见蒋璐娜正耐心地训练孩子,把椅子轻拿轻放,反反复复,一直到很安静地起立、坐下。“我真的高兴,因为小学生的习惯养成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满小螺看惯了蒋璐娜的风风火火,但没想到她是个很柔软又老练的教师。
在《如果我当老师》一文中,叶圣陶便说,“养成小朋友的好习惯,我将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譬如门窗的开关,我要教他们轻轻的,‘砰’的一声固然要不得,直到他们随时随地开关门窗总是轻轻的,才认为一种好习惯养成了。”尽管蒋璐娜还很年轻,但满小螺觉得,蒋璐娜就是叶圣陶口中的好老师。
在行知小学,蒋璐娜的愿望实现了,终于可以把孩子从一年级带到六年级,但她并不着急,因为读书这件事儿“急不来”。
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想让他们安静地读书简直是天方夜谭。于是,蒋璐娜从朗读入手,吸引学生阅读。每天早读和下午上课前的时间,都能看到蒋璐娜为孩子们读儿歌、读童话故事的身影。
阿左是蒋璐娜班上的一员,他多动、爱玩小动作,课堂上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然而奇妙的是,唯有听蒋璐娜朗读时,他最安静。随着时光的推移,阿左已经从没有耐心听完一个故事进步到自己读语言浅显、篇幅短小、生动有趣的故事书,再到迷上趣味盎然的科普读物……直到现在,蒋璐娜还能清晰地记得,阿左读历史故事爱不释手、读人物传记废寝忘食的一幕幕。
而学校也更加给力,每年拿出两个月的时间开展读书节活动。对待藏书的态度,行知小学是“宁可用坏,也不放坏!”为了提高班级阅读率,行知小学发明了“红色流动书车”,每个班级一台,下装四个轮子,方便孩子们随时随地阅读。
在蒋璐娜的带动下,语文科组的教师们纷纷加入了“阅读点灯人”行列。与此同时,由蒋璐娜牵头组织的“恰同学少年”读书会、读书海报、红色书车漂流、作家进校园、课外阅读知识大赛等活动,成为孩子们最喜爱的校园活动。
田源:体育生的体贴与温柔
除了亮眼的“红色流动书车”,行知小学的毽球同样名声在外,小学生们盘踢、垫球、踏球……花式动作交叠。这支小小的毽球队,如今已经名扬深圳,多次在全国获奖,甚至在海外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毽球队教练田源仍记得,10年前在一片坑洼不平、杂草丛生的荒地中,校长满小螺坚定了将毽球文化发展起来的决心:“再难,也要建一个小小的室内场地,保证毽球的教学和训练。”满小螺看重的是毽球对场地要求不高,人人可以参与,正符合“让所有孩子受益”的标准。
从小开始练习毽球的田源,带着一股子执着与拼劲儿。毽球队组建初期,并没有家长愿意让孩子参与,一是怕影响学习,二是对体育生有偏见。“体育生并不粗野,他们一样成绩优秀,只是身体更加健康,意志更加坚定。”田源决心让家长重新审视体育生与体育精神。
在同事的支持下,田源决定早训时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学生作业。与学生在一起时,田源也经常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并要求学生把每次的考试成绩都统计到毽球队。毽球队教师按照学生的成绩提升给予精神与物质上的奖励。看到田源拿着的一张张学生自制的学习成绩提升表,记者不禁为他的用心而感到温暖。
训练严苛的田源,私下里是一个热情洋溢的男教师。他的体贴与温柔,让许多家长感到暖心。一次暴雨送训练队学生回家的经历,让他至今仍坚持每天晚训后送每一个学生回到各自的小区门口。每一次比赛、训练,田源都及时捕捉学生们认真坚毅的动作与表情,并将现场照片发给家长,赢得了家长的支持与信赖。
如今在行知小学,全校师生人手一毽,学?;贡嘈戳恕段野η颉方滩模榻穗η蚓憷植浚状措η蚪凇㈦η蛭?、毽球操,甚至探索了一系列毽球墙壁文化。
“学校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大做小学’,你想要什么样的孩子,就营造相应的环境。而教师,便是教育最重要的环境。学校所能做的,就是给这些好老师提供环境生发的平台,支持他们、鼓励他们。”满小螺不无感慨地说。
左灿:找到自己的平台
“你看到我们学校池塘里的小鸭子了吗?别小看这几只鸭子哦,他们的故事可多啦,为了他们,教师和学生们可是费尽了心思,还成立了‘行知护鸭队’呢!”德育办主任左灿是一个善于讲故事的人,与记者的交谈就从一个个故事开始。
与自信满满的李庆辉不同,左灿刚踏入行知小学时,还是个背着小书包的刚毕业大学生。出生在大山的左灿,小时候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到山外边去看看。而一旦投入城市的怀抱,巨大的差距又将她卷入迷茫的漩涡。“作为新教师,我也曾束手无策,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然而失意之时,我得到的是大家的宽容与鼓励。”充满感激的左灿对自己说,“做事一定要勤奋。工作上要舍得花时间,花精力。遇到困难不灰心,不抱怨。”
工作从一点一滴做起,慢慢地,左灿不再烦躁,而是发觉工作开始变得特别有意思。有时候从教室回来,她也跟小孩子一样,忍不住要与同事们分享教室里的喜悦。同事林菊香说她“不来当小学老师真是浪费了”,这句话给了左灿莫大的鼓励,“我觉得,有这么好的教学环境,这么热心的领导和同事,尤其是这么多可爱的孩子们,我要是不珍惜机会当好小学老师,那才真是浪费了。”左灿说。
都说人的潜力是无限的。但左灿以前并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样的潜力,有多大的潜力。直到入职3个月后的一次学校青年教师演讲比赛,一举夺得一等奖的左灿,收获了许多掌声与赞许,才发现了自己的潜力所在。与此同时,学校也为左灿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后来,学校许多重要的场合与活动,比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每周国旗下讲话等,都留下了左灿的身影。
很快,努力勤奋的左灿走上了学校德育管理岗位,一时间,上课、开会、活动策划、接待等工作接踵而来,但此时的她已经不再手忙脚乱。“满小螺校长说,工作就像弹钢琴,不用慌,节奏不能乱,心里要有谱。”左灿如今信心满满地说。
有人曾问满小螺,什么是学校特色?满小螺说:“学校根据不同教师的才能与资源发展并形成独特的成果,便是学校特色。”在她看来,每一所学校都不缺人才,缺的是平台。除了校内平台,行知小学还积极为教师们搭建校外平台,包括鼓励代课教师考编,尽管许多人因此而考走了,但满小螺仍然第一时间向代课教师提供考试、进修信息。学校为了方便教师复习考试,还特意调整了学生社会实践时间,满小螺还亲自为教师们做面试准备培训。
往常采访一所学校,校长都会“唱主角”,但在行知小学,等几位教师都来到了会议室,校长满小螺只是简单介绍了几句,就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她说:“行知小学的舞台,是教师与学生的。”
谈到成长话题时,左灿说:“我想先谈谈蒋璐娜与田源的成长与进步……”接着,每个人几乎都是从他人的成长讲起。
“蒋璐娜做事非常有条理,她自己进修学习,制订了一套非常有效的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她总是站在全校的立场考虑问题,怎么组合,教师们能够更省力……”
“田源就更不用说了,现在已经拿奖拿到手软,他把毽球推广到马来西亚,现在也是当地的名人了……”
“真善美爱乐群”,这是行知小学的教育理念,而这些理念,不是口号,而是化为了每一个教师脸上幸福的微笑。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