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教材究竟想传达哪些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理念?教材增删内容的背后是出于何种考虑……近日,记者访问了“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主编、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以及部分已开始使用该教材的一线教师,希望从教材设计者及使用者的不同角度,感知这本新版语文教材传递出的新变化。
2016年开学初,全国数百万小学生和初中生正式开始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
这一版教科书尚未面世前,新版一年级语文教材先学汉字再学拼音的话题就已经被炒得一塌糊涂。除汉字拼音的教学顺序有变化之外,教材内容还有哪些创新之处?语文学习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
开学两周多,带着这些对新版“部编本”教材的问题,记者采访了“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主编、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和部分一线教师,以期了解他们对这本新教材的解读和感受。
“天地人,你我他”,“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天地分上下,日月照今古。”刚上小学一年级的萱萱每天回家后抑扬顿挫地读着课文,并试着把这些生字组成不同的词组,看着女儿学得不亦乐乎,萱萱妈也松了一口气。
萱萱入学前曾学过一段时间拼音,“单韵母”、“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等概念让母女俩很是崩溃,更给萱萱带来深深的挫败感。萱萱妈一度很是担心,女儿是否会因此对语文课失去兴趣。
从今年9月起,“部编本”语文教材正式投入使用。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部编本”语文教材取代了原来的人教版,全国有数百万小学生和初中生使用这一新教材。对普通家长而言,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从先学拼音变成了先学汉字。
缓解入学焦虑 先汉字再拼音
对于这一变化,“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主编、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表示,以前孩子从学前班到小学,立即学拼音,难度大,可能损伤孩子学语文的兴趣。这些年,学界对于汉语拼音教学在整个教学体制中的位置效能问题有调查研究成果,总体而言是要减少汉语拼音的难度,让拼音教学服务于识字教学。新教材据此做了调整,减少难度,往后挪了大概一个多月,先做入学教育,再开始5至6课的识字教学,然后才学拼音。让识字教学和拼音教学更好地结合。
中古友谊小学教师乔雪今年教一年级语文课,谈及这一变化对学生的影响,她表示,“开学仅2周多时间,新教材使用的反馈还不全面。就目前情况看,第一单元不学拼音,而是学一些简单的汉字,老师教、学生学,压力都比较小,也使学生有兴趣,有信心,觉得语文不难。拼音比过去推迟一个单元学习,有利于缓解孩子和家长入学初的焦虑,其他方面她个人认为影响不大。而且,入学不先学习拼音也不是第一次,北师大版教材也是如此安排。”
缩减课内精讲 扩大课外阅读量
在乔雪看来,与拼音汉字的教学顺序调整相比,家长更应该重视课本其他变化,包括“强调运用,学习生活中的语文”。“比如‘和大人一起读’栏目,都是孩子比较熟悉的儿歌、童谣,使孩子觉得亲切。另外,是将课外阅读、亲子阅读纳入语文学习。‘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等栏目的设置,都是希望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乔雪说。
部编本《语文》七年级教材也体现出愈发重视阅读的趋向。北京东城区的教育专家分析称,为帮助老师将名著、综合性实践活动引入课堂,在课时总数不变的情况下,教材有意识地缩减了入选课文的篇数,由原来六个单元、每单元五篇共三十篇文章减少为每单元四篇共二十四篇文章。
“现在语文教学普遍是两多一少:精读精讲太多,反复操练太多,学生读书太少”。在温儒敏看来,扩大阅读量是改革的方向,因此“部编本”语文教材格外注重让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往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
温儒敏说,“部编本”语文教材在小学一年级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读”栏目。到了高年级和初中,几乎每一课都有往课外阅读延伸的设计,还安排了包括“名著导读”、“古典诗文诵读”等栏目,力图让“教读”、“自读”,加上“课外导读”,构成“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温儒敏坦言,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光是教课文读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新教材虽然力图把“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者结合起来,但也还需要老师们去“加码”。他建议老师们采取1加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的文章。
“语文课怎样才算成功?一定要延伸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如果只是精读精讲,反复操练,没有激发阅读兴趣,也没有较多的阅读量和较广的阅读面,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写作能力是不可能提升的。”温儒敏特别强调。
■ 关键词
选篇
尚未沉淀的“时文”少了
温儒敏:我们在课文选篇更强调4个标准: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当然,还要适当兼顾时代性??胃闹罅餍械母髦职姹居镂?,都把人文性放在最重要位置,另外,很重视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多选“时文”。这不能说不好,但不能偏。在新教材中,很多经典课文这次又回来了,尚未沉淀的“时文”相对少了。有一个变化非常明显,就是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优古诗文124篇。初中古诗文选篇也是124篇。与原来的人教版相比都有提高。此外,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也占有较大比重。
识字
一年级识字量减至300字
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的识字量从400字减到300字。300字的基本字表是以王宁教授为主的北师大科研团队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依据大量对小学生阅读的调查,从字频的角度来确定先学哪些字。另外,还要考虑字的结构等,看哪些字先学,更有利于孩子们理解与记忆。比起以往经验性的安排,这样显然更加科学,也更有利于提升学习效果。
表达
综合学习中培养口语表达
温儒敏:新教材的口语教学表面上比以往教材要少,实际上是分散了,在综合性学习中有安排,在阅读教学中也有所体现。比如有些习题就设计了课堂的讨论,也是口语表达的练习。
综合性学习是新的课型,十多年前没有,这种课型有利于培养口语、写作等综合能力,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以及口语交际结合起来。但以前的教材几乎每个单元都有综合性学习,实施中有些困难,很多学校的综合性学习基本流于形式。“部编本”语文教材就在减少综合性学习的课时的同时,把这一课型做得更实在,每次的主题也更加集中,以提升这一课型的教学效果。
■ 焦点问答
语文课怎么教读书?
●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
精读太多 压抑读书兴趣
新京报:你曾说过培养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但现实情况是,中小学生就读年级越高读书情况却越糟糕。为什么现有的语文教学不能去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温儒敏:现在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几乎都分精读和略读两类课型(有的小学二年级开始分为精读、略读和选读)。但在教学实践中,普遍的做法是精读作为重点多讲一点,略读就少讲一点,差别就是时间的多少。很多老师怕不能完成教学计划,不怎么分精读、略读,或者全都按照精读要求来安排。两种课型几乎没有什么区分。这种以分析性的精讲记忆为主、课型又彼此混淆的教学方式太死板,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兴趣和读书的兴趣,应当改一改。
还有另一种课型的混淆,不管学什么文体,无论小说、散文、诗歌、童话、议论文、科技文,全用差不多的程序和讲法,都要讲作者介绍、写作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生词修辞等等??涡兔挥斜浠?,没有节奏。老是那一套,学生能不腻味?这样的课怎能激发读书的兴趣?课改这些年增加了许多课堂讨论,很热闹,但若课型混淆,教学效果还是不好。
方法掌握 学生自己体验
新京报:日常语文教学中,精读和略读课怎么区分才能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
温儒敏: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的区分有讲究。精读课主要老师教,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功能就是给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读书的兴味;而略读课主要不是老师讲,而是让学生自己读,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略读课中,自己去试验、体会,很多情况下,略读课就是自主性泛读。两种课型不同,功能也有不同,配合进行才能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
新京报:新教材中将如何解决这些现实问题?
温儒敏:这套教材有意识改变这种课型不分的状况,加大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的区分度,初中教材干脆改“精读”为“教读”,“略读”为“自读”。此外,“部编本”语文教材更重视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以往语文教学较偏重精读,扣得很死,虽然有用,但这是很不够的。比如默读、浏览、跳读、猜读、比较阅读、读整本的书等等,以往教材与教学都较少关注,结果是多数学生只会精读,只会考试,而阅读速度很慢,也不晓得运用各种不同的阅读方法。部编教材在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上,增加了一些分量。希望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格外注意阅读方法问题,重视阅读速度的教学。
三位一体 从课堂到课外
新京报:新教材会有哪些举措鼓励孩子阅读?
温儒敏:这套教材在这方面想了许多办法。比如,小学一年级就设置了“和大人一起读”,意在和学前教育衔接,从低年级就引导读书兴趣。小学中高年级几乎每单元都有课外阅读的延伸。初中则加强了“名著选读”,注重“一书一法”,每次“名著选读”课,都引导学生重点学习某一种读书的方法。激发兴趣,传授方法,是“名著选读”设置的改革方向。如浏览、快读、读整本书、读不同文体等等,都各有方法引导。多数课后思考题或拓展题,也都有课外阅读的提示引导。这就把语文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形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制。
甘肃轨道交通运输学校共有三大类专业,机车车辆类、铁道运营类和轨道基础保障类。甘肃轨道交通运输技工学校西校区
免费咨询电话: 400-0931-558 QQ:3083826959
地址: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果园镇339号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