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附近100米100块钱4小时_同城附近200元_300一晚同城约茶

  专注轨道教育 31年
华山教育集团·北方技工

Integrated Education

步入轨道行列 彰显靓丽人生

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四意识”“三结合”助力优秀音乐人才培养

发布时间:2016-02-18 11:36:11

浏览量:

分享到:

  1. 要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民意识” 

  “人民意识”就是家国情怀意识的浓缩和集中体现 ,是艺术家境界和胸怀的一个标志。培养学生的“人民意识”, 要影响学生完成“立心”。所谓“立心”就是要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 解决学生思想深处“我们从哪儿来、我们为什么而创作”“我们的家国情怀深度几何”等文艺工作者成才的根本问题。对于今天艺术专业的在校生来说,从小对不绝于耳的“人民”这两个字可以说再熟悉不过,但对“人民”这两个字的深刻政治含义、历史含义、社会意义以及与自己成长的关系和意义,似乎在他们的思想和心灵中还未占据应有的空间,基本上没有成为他们成长的思考内容。学习贯彻《讲话》精神,高等艺术院校就需要把“人民意识”作为学生艺术观培养的一个核心内容来开展。要让学生从思想深处,而不是表面 ;从自觉思考和认同开始,而不是考试和强迫,来完成自己从浅到深的认识提升。“人民意识”在大学教育中开始初步养成并内化为学生精神信仰,会成为学生不断成长和发展的精神力量源泉。 

  2. 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意识” 

  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意识”, 要帮助学生完成“立志”。“立志”是要提升学生的人生智慧 , 所要解决的是学生成为优秀的文艺工作者过程中的人生追求和对人生意义的理解问题。《讲话》强调 :“我们的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 “三个先”,首先表明了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敏感 ;其次表明了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担当和责任 ;最后表明了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引领。同时,也说明艺术家必须对社会生活敏感,“敏感”是艺术家和作家的素质,艺术工作者的敏感、担当和引领,决定或引发了他们超乎他人的先觉、先行和先倡。但归根结底,艺术家的“三个先”仍然来自于他们热爱生活而产生的强烈、深刻的社会生活感受,独特的社会生活意识以及敢于引领社会生活的担当。 

  今天的艺术类在校生,生活信息的海量化和快速传播形式时刻都在包围着他们。可以说,他们既生活在激情火热的生活中,也生活在万象同在、眼花缭乱的生活中,不缺生活的经历。但他们的“社会生活意识”较为狭隘,更多的是从自我、微观、狭窄的领域去观察生活、体味生活。这种“社会生活意识”的养成更多的是由于“自我”意识的深度觉醒而引发的思考,由这种思考导致的功利性判断与我们所倡导和期待的“三先”标准有很大差距。从实际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还没有完全从更高、更宏观的层面认识到担当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没有从认真分析社会生活的层面去完成自己“社会生活意识”的养成。面对这种缺憾,当今的艺术类高等教育,必须要从教育、教学、实践等方面,从社团活动和大学生活所能产生影响的多种途径去设计和实施学生“社会生活意识”的养成。唯有下大力气培养学生科学、正确、全面观察和分析社会的方法和能力,我们培养的学生才能向着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的优秀目标前进。 

  3. 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在于要扶持学生尽快“立能”。“立能”是要提升学生的非智力品质 , 即在生活中坚持和砥砺的耐受担当素质。如果要求学生成人后要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那么在大学培养中如何造就他的筋骨就成了“立能”所涉及的关键问题。一个艺术家要写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一方面,要通过有深度的社会实践生活而得出坚定的自我认知,即什么样的筋骨在支撑着意识和生命躯体的健康远行 ;什么样的道德在影响和化育着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 ;什么样的温度在温暖着社会生活中那些需要关怀抚慰、鼓励和体恤的人们。另一方面,对于表演类的艺术家而言,精湛的表演本身就是对实践功夫积累程度的衡量。一个艺术工作者的“人民意识”“社会生活意识”“实践意识”构成了艺术工作者艺术理想或者艺术观中的主要内容。因此,在精彩的社会生活面前,高等艺术院校不缺乏培养学生养成“实践意识”的条件,缺乏的是教育工作者自身对“实践意识”的深刻认识。我们应当创设各种平台、开通各种渠道,为学生通过实践而提升和养成内心深处的“实践意识”作出有开创性的努力。 

  4. 要努力培养学生的“传统意识” 

  培养学生的“传统意识”在于协助学生“立根”。所谓“立根”是要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 , 要让文化成为学生骨子里的元素、气质和精神 ;要让学生懂得并认识到中华民族艺术的“根”在何处。在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里,“根”是我们创作的根本源泉。《讲话》中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今天的文艺表现和表达,应当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文化积淀的传承和弘扬。我们的文化繁荣必须根植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沃土,在汲取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扎根和枝壮叶茂。这既是一个需要坚守,也是一个不容动摇和偏离的方向。缺少传统文化素养和知识的艺术工作者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艺术工作者,而今天艺术专业的在校生缺乏传统文化的知识和滋养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向学生们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告诉学生们今天取得的所有成就正是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人民意愿、适应时代要求而取得的。培养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意识,就是要让他们深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他们未来创作和发展须臾不能离开的源泉和沃土。他们的“根”必须扎在这块沃土上,才能发展壮大。 

  新时代需要更多的、更优秀的艺术作品 

  围绕着当前在创作中存在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奢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 

  习近平总书记以上的谈话,有两层意思 :一方面,分析了当前推动文艺繁荣发展与创作出优秀作品的关系,从正面阐述了艺术工作者与创作、艺术工作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时代的要求 ;另一方面,提出了当前创作中的质量问题、创作目的问题、创作中的是非区别问题、精品的标准问题等。作为高等艺术院校,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所指出的问题,或多或少、或严重或轻微地存在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艺术高校的教师既是艺术工作者,更是教育工作者,自然而然就成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我们学习贯彻《讲话》精神,就是要找出学校在创作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针对问题健全制度,完善学术和创作的项目申报和成果评定体系,在师生中深入开展“学习《讲话》精神,深入开展艺术观大讨论”活动,把师生对于创作的各种认识和想法统一到《讲话》的要求上来。我们要凝心聚力,为师生的创作搭建平台,创造各种条件,提供经费支持保障。在如何“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 

  1.自选“主题”与“命设”主题相结合,推动优秀作品产生 

  这几年来,学校的创作成果较为喜人,但大多都是教师和学生参与学校组织的活动,自选主题、自拟主题的创作作品。总的来说,这些作品很不错,但在反映时代主题、在“能够启迪思想、浸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方面的震撼力和影响力还不够。有些主旋律作品和反映时代主题的作品不仅不被认同,还多少会受到一些“冷眼”和“肤浅”的责难。学习贯彻《讲话》精神,就要鲜明亮出方向性的引领旗帜,除了要在继续开展提升“自选题”作品的思想性方面下功夫外,还要更多地组织开展“命设主题”作品创作活动。我们既要围绕一个反映时代风貌、精神和核心价值观的大主题,组织师生采风、研讨,提升师生的认识,深化师生的认同,也要在真正深入、了解现实生活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的基础上,创作出更多反映、激励群众向上的、有利于时代进步的“高峰”作品。 

  2.“激励式”与“促进式”相结合,推动优秀作品产生 

  为了激励广大师生创作出更多的优秀音乐作品,学校在《中国音乐学院奖励激励体系》中,为原创性获奖作品制定了奖励细则,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国家级、文化部、北京市级、各类国家大型活动组委会和各类专业学会及协会举办的竞赛,凡获奖者必受奖。贯彻落实《讲话》精神,我们要在“激励式”鼓励的基础上,制定有关“促进式”的激励制度,即要把优秀作品的创作同教师的职务提升和考评紧密结合 ;把优秀作品的创作同学生获奖、评奖和被推荐参加出国演出、推免硕士研究生等制度规定相融合。采取“激励式”和“促进式”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师生创作的激情,创作出更多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优秀作品。 

  3.“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推动优秀作品产生 

  中国的发展和变化都和国际世界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联。在今天的时代语境中,文艺创作所要求的优秀作品,不仅要让中国人感动,最好也能让不同肤色的人群感动。《讲话》本身就是在世界文化激荡的宏观视野下,谋划我国的文艺繁荣发展“大计”。从某种意义上讲,今天的优秀作品应当包含世界各国不同的优秀文化艺术元素,应当在更大的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同,这也是我们“文化走向世界”这个历史使命所要求的。《讲话》本身就是在世界文化激荡宏观视野的战略考量中,来谋划我们的文艺繁荣发展“大计”的。所以,贯彻《讲话》精神:一要派外语条件好的师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学习,在学习过程和终结阶段,都要提出作品创作的要求 ;二要请进优秀的外国作曲家,让他们熟悉中国文化、中国音乐、中国器乐、中国元素,给他们提供条件,鼓励他们创作中国作品。我们力争能在这样的交融中,创作出更多让世界认同的优秀作品,为中国的进一步开放作出贡献。 

  4. 团队式整合资源,推动优秀作品产生

  要出优秀作品,更要出优秀的大作品,这也是《讲话》精神的应有之意。中国音乐学院作为国内唯一一所以传承、研究、弘扬中国民族音乐,培养中国民族音乐优秀人才为己任的学院,理当自觉承担起创作更多大作品的责任。目前的学科分布和专业分布为学校创作大作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要下大决心、加强领导、放手用人,充分相信和依赖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聪明才智,精心选题、精心组织前期的创作。在前期创作被充分认同的基础上,整合资源,组成新的创作团队,一鼓作气,奋力向前,做好精深精湛的二度创作,力争每年至少能有一部大作品问世,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贡献。 

  新时代需要更多、更优秀的艺术工作者,新时代需要更多、更优秀的艺术作品,这是一个历史性的任务。我们要在不断学习《讲话》精神中不断深化我们的认识,提升我们的眼界,武装我们的精神,把握住这几个根本任务,推动学校与师生的共同成长。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才培养 音乐人 意识

精彩专题 MORE >
技能大赛荣誉榜单 普高班 普高班、职高班、就业班

深化改革 激发活力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王树洲:教师教育效果不佳原因何在

微信咨询
在线咨询
免费回电
返回顶部
新浪微博 QQ空间 官方媒体咨询详情
甘肃北方技工学校 - 在线老师 亲是想了解哪个专业呢?发些专业明细给您参考一下哦~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