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苏州市人民政府通过官方网站向社会公布了2016年政府实事项目,其中投入超千万元、惠及全市86.2万名学生家庭的家庭教育课程项目尤为引人注目。官方信息显示,自2016年起,政府将对该项目连续三年分别投入1200万元、1492万元、1492万元,共计达4184万元。在苏州,家庭教育不是教育部门在唱“独角戏”,而是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的“大合唱”。(《中国教育报》1月15日)
近年来,家庭教育该如何来抓,如何让家庭教育成为家庭和社会的共识和行动,一直存在着较大的思想和实践障碍。苏州以政府主导的方式,实实在在推动家庭教育的公共服务化,把孩子“第一个课堂”的建设、“第一任老师”的培养纳入政府项目,真正让家庭教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互相配合的教育体系,抓住了城市文明建设的一个关键点。这样的“大合唱”,确实值得点赞。
家庭是孩子真正的启蒙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终身导师,这个道理早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去年10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家庭的主体责任。家庭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构成,有着不同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家庭教育是孩子的成长之根,孩子一生都将源源不断地从这个“根”里获取成长的营养,根深则枝繁叶茂,孩子从家庭教育中获取的营养,将决定着他们身心的发育和成长。城市中许多“问题少年”,从其成长的过程看,往往都是家庭教育中所吸收的营养成分单一甚至有毒有害的结果。社会公众素质之高低,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从家庭教育的发育状况中寻找到部分原因。
教育界早就认识到,家庭教育是教育体系大厦的基石,直接决定着“现代人”的养成和整个教育体系的质量。家庭、学校、社会的“三位一体”,是教育稳固的“三角形”,一边出现问题,都会令教育整体不稳,甚至倾塌??梢运?,光有学校、社会的努力,没有家庭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为孩子提供完整、优质的教育。良好的家教,在给家庭带来持续的家风延续的同时,众多家教良好的家庭,也会给这个城市带来可贵的教育气质。当良好的家庭教育成为城市的普遍现象时,就会形成良好的教育气氛,一个“有教养的城市”便成为了可能,而一个“有文化的城市”也将成为必然。
家长究竟在家庭教育中需要做什么?他们应当具备怎样的能力素质和理念?如何帮助他们培养家庭教育必备的能力?这是政府在落实《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时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家庭教育不能混同于学校教育,重心应当落在孩子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潜力培养上。根据家庭教育所需具备的素质,政府应当在如何提高家长个体素质上着力,比如对子女身体健康如何关心,心理状况如何掌握,如何发现和培养子女的兴趣爱好等,这些都可以有比较具体的培养教育措施,让家长能够做一个合格的“家庭教师”。而更重要的是,要深刻认识到家长的示范作用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并在如何引导家长培养自身的健康情趣、积极的工作生活态度上下功夫。要让家长在接受家长素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同时接受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全方位地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避免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要求一套,而自己另做一套,对孩子形成不良影响。
事实上,很多家长并不是不关心家庭教育,而是目前不具备成为“第一任老师”的相关能力。家长对家庭教育相关知识的缺乏,严重影响了家庭教育的质量。正因如此,苏州的实践才更显积极意义。加强家庭教育这一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的建设,提高“第一任老师”的个体能力素质,“把最先进的家庭教育知识送进每一个学生家庭”,政府责无旁贷。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