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教师对学生惩罚权的讨论颇多。有人搬出教育部2009年颁布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为教师的惩罚权寻找法理依据。有人从词源学的角度为教师的惩罚权寻找历史依据。如,“教”的甲骨文右边就表示一个成年人手拿一根鞕子,鞕子就是惩罚的工具。有人认为教师对学生的惩罚权具有天然的正当性,直接讨论惩罚的原则、方式、方法。更有人大谈惩罚的艺术。笔者以为,为惩罚辩护需谨慎。
当学生违犯了规矩(班规、校纪)时,教师祭出惩罚之大旗,希望学生立即改进并引以为戒,表面上看,这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实际上犯了教育中的急躁症。教育是培养人的工作。人,不是动物、不是机器。这就注定了教育工作的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以及反复性。任何一项教育效果的获得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每次都是一场持久战。这一点在中小学表现得尤其明显。举个例子,要让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根本不是老师在讲解一下、制定几条规则就行了,而是要长年累月地去抓才可能收效。
主张惩??赡苡虢⒑托呈ι叵迪嗝堋9庞镉性?ldquo;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育教学效果具有重大作用。教师惩罚学生可能会导致师生关系疏离或恶化。如果师生关系不能及时修补,造成恶性事件的可能性就极大。原本很好的师生关系,因惩罚而变坏,再去补救回来,这不是折腾吗?另外,补救不能抹去历史。再好的补救措施也无法完全擦除学生受伤害的事实,而有些被伤害的体验将终生留在孩子的记忆中。
主张惩?;够岱涟淌ψ非蠼逃帐?。不可否认,惩罚一时间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效果良好就会导致手段依赖,从而迷信于惩罚。惩罚的暴力属性注定它是极坏的手段。当教师的教育手段总在惩罚这种低水平层面上徘徊时,他不会把教育当成一门科学去学习,更遑论去追求教育艺术了。
许慎《说文解字》有云,“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学生的培养主要是靠引导而非惩罚。教育是慢的艺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每一个孩子就像花儿,但不是每一朵花儿都在春天开放,对那些迟迟不开放的花,我们只能在人生的下一个十字路口等待,等待它的开放。所以,不用急躁,慢慢来,这才是教育应有的姿态。
(作者赵世庭,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文章第74次入选“锐评”栏目。此为蒲公英评论网站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
兰州轨道技校 兰州技工学校 兰州技术学校 兰州职业技校 甘肃高铁技校
轨道交通运输学校是甘肃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批准成立的全日制职业学校。
免费咨询电话:400-1551-787 QQ:2282459455
地址: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果园镇339号
延伸阅读: